New-logo

TAMRON.TAIWAN.FaceBookTAMRON.TAIWAN.YouTubeJiunnEii.E-mailc-logo
B008首頁
line
鏡頭技術
line
如何使用B008
line
MTF曲線圖與圖片下載
line
型號規格
line
鏡片結構
line
lineline All-in One 鏡頭歷史
line
B008 特別內容
line
VC 震動補償體驗
line
畫廊
line
王傳老師的試用心得
line
回產品列表
line
     
 

騰龍公司all-in-one變焦鏡頭發軔於1992年發表的型號71D , SLR鏡頭。該鏡頭的最大焦距28-200 mm,及7.1倍率變焦,讓當時SLR鏡頭望其項背。

此顆鏡頭於1989年開始著手研發,從研發至發行整整經過三年光景。當時研發小組受命研發一只攜帶方便、重量尺寸輕巧的鏡頭。事實上當時市面上已有近似相同焦距的all-in-one變焦鏡頭,只是這些鏡頭都既龐大且笨重,而且拍攝出的影像品質又差。使用者(尤其是初學者)反應不好操作。因為研發小組設定目標決定研發出只有香煙盒尺寸直徑鏡身的鏡頭。

由於攜帶容易的all-in-one變焦鏡頭,這樣的設計觀念在當時是史無先例,因此此項任務極其艱難,參與研發人員遭遇許多棘手的難題。研發小組努力不懈地製作出許多的原型,並進行測試這些解決方案,直到獲得滿意的光學效能表現為止。終於他們成功地應用騰龍在另一事業的經驗與專業技術: 設計製造錄影機all-in-one鏡頭,研發出了一鏡頭機型。後來,因為研發小組成功地量產一功能等同多鏡片鏡頭的非球面 (複合非球面) 鏡頭,此項鏡頭的研發也隨之進一步的提昇。

71D鏡頭是他們努力不懈所研發的碩果,鏡頭每一部分都是騰龍獨特的創意與革新。鏡頭本身非球面鏡片的組放設計,減少了鏡片數,而增加了設計的彈性空間,同時確保能有更好的像差修正。同時也加入三刀變焦系統,讓刀鏡能在三層鏡片組的鏡筒內變焦及對焦;設計出一種塑膠,保護鏡頭複雜結構免於受衝擊力,也減少產品的重量。在製造過程中,光軸很容易偏斜,而且很難取得相同的精確度。研發小組研究出一些檢查及調整精確度的方法,解決了這些問題。經過三年鍥而不捨的努力,他們終於完成了一項產品,準備問市。

71D鏡頭一經發表在歐美即大受歡迎。稍後,在日本也造成流行,成為革命性的替代鏡頭。儘管如此,騰龍公司研發小組並不以此自滿,71D鏡頭的最小對焦距離(鏡頭至拍攝物體的最短距離)仍是2.1 m,這樣的距離對200 mm長鏡頭也許還能接受,但是對28 mm廣角變焦鏡頭來說,實在很難令人滿意。廣角攝影需要接近拍攝主體,才能拍攝廣角攝影特有的誇大效果,對於要拍攝生活中各種場景中,各式各樣的物體的變焦鏡頭來說,對焦距離太長更是一大問題。


 

1996年發布騰龍171D鏡頭,此鏡頭與其前身騰龍71D鏡頭,在最小對焦距離上,有極大的不同。71D鏡頭的最小對焦距離是2.1 m,而在171D鏡頭則驟減為僅52 cm (雖然只有在焦距是135 mm時才能有52 cm的對焦距離)。 而最大放大倍率, 或底片上拍攝物體的最大尺寸,從原來的約0.11倍增加至約0.21倍。騰龍171D all-in-one鏡頭使用更加方便。

能成功地將鏡頭做此升級,乃是由於新鏡頭採用另一對焦系統。71D鏡頭使用的是前對焦系統,相機是將前端的大鏡片組伸出以接近主體。171D鏡頭應用的是內對焦系統,在鏡筒內移動小鏡片組進行對焦(不論拍攝距離為何,都不會改變鏡筒長度。) 如此,靠近物體拍攝時,就不會犠牲拍攝的效能。此項升級對當時的攝影愛好者來說真是一大佳音。儘管如此,研發小組並不全然滿意,因為此鏡頭對焦最小距離仍要視焦距而定。

騰龍371D鏡頭在2000年發布,這只all-in-one變焦鏡頭的近攝能力終於令騰龍研發小組感到滿意。它的最小對焦距離是49 cm,只比前一機型短些,但是此距離在整個變焦距離都適用的。最大倍率是最大焦距200 mm時約0.25x。371D鏡頭令人驕傲,因為其規格幾近於微距鏡頭。




 

起初騰龍all-in-one zoom鏡頭只有28-200 mm,為迎合使用者對更長焦距的需求,騰龍在1999年發布185D鏡頭。此鏡頭的焦距是28-300 mm, 最大焦距比前一機型增加了100 mm,放大倍率也增加至10.7x。雖然此鏡頭體積較171D及其它鏡頭大些,但是仍受當時想要在較遠距離拍攝主體使用者的歡迎。從此騰龍all-in-one變焦鏡頭提供二種焦距: 28-200 mm及28-300 mm,直到2005年專為DSC數位靜態相機(digital still cameras)設計的鏡頭問市。




 

2001年騰龍公司發布A03鏡頭,在當時是最輕最巧的鏡頭。相較於171D鏡頭的72 mm,A03鏡頭的濾鏡直徑只有62 mm。能有此項突破乃是使用了騰龍的XR技術。通常低折射率玻璃都是使用於鏡頭前端的大鏡片組以控制像差。而XR革新技術則是應用一光學設計,前端鏡片組使用高折射率玻璃材質,而由後端鏡片組負責降低像差。由於前端鏡片組改使用高折射率玻璃,減短了整個光學長度,讓鏡筒縮短許多。一只方便攜帶,讓您隨時隨地捕捉畫面的鏡頭A03,就是這樣誕生了。A03由於鏡身輕巧,更接近理想的all-in-one變焦鏡頭。外觀設計上也完全不同於之前的機型,使用的線條設計是目前機型使用者所熟悉的。XR技術也應用於28-300 mm 鏡頭,而在2002年發表A06鏡頭。就在同時,SLR數位單眼相機也正進行一項歷史性的大革新。




 

約莫在2000年前後,一向為專業攝影及熱衷攝影者所設計的SLR數位單眼相機,價格開始親民化,一般大眾漸漸能買得起SLR數位單眼相機。因為相機本身能配合其數位產品如個人電腦及噴墨印表機,於是迅速地開闢了一大規模市場。SLR數位單眼相機也讓使用者免去底片及沖洗的費用。不過,SLR數位單眼相機也有一些令人困擾的特性。不同於使用底片的傳統相機,SLR數位單眼相機拍攝的照片直接反應相機的鏡頭效能。更重要的是,影像品質容易因為內部反射而產生光斑。如果使用鍍膜不佳的鏡頭會直接地降低解析度。所謂遠心準確率(telecentricity),或是儘可能讓光線垂直射至影像感應器的理念,對使用的鏡頭來說愈形重要。

因此,騰龍繼而發表了Di系列鏡頭,此系列鏡頭針對改善SLR數位單眼相機的特性,設計光學系統及鍍膜技術。all-in-one變焦鏡頭順理成章地當然也在Di系列機型之列。Di系列的A061鏡頭就是根據A061鏡頭所設計的,該鏡頭於2004年問市。

騰龍同時開始研發SLR數位單眼相機專用變焦鏡頭,這種相機所使用的是比全幅(full-size , 36 x 24mm)稍小的APS-C(約23.1 x 15.4mm)影像應器。2005年騰龍發表A14鏡頭,是第一支SLR數位單眼相機專用all-in-one變焦鏡頭。騰龍專為DSC數位靜態相機(digital still cameras)設計的鏡頭,包括A14鏡頭在內,均歸屬Di II系列陣容。A14鏡頭的焦距是18-200 mm,相當於全幅攝影的27-300 mm。當然,Di II系列的成像圈也適用於APS-C。

2006年專為SLR單眼數位相機設計的A031鏡頭取代了焦距28-200 mm的A03鏡頭。




 

71D鏡頭問市後15年後,2007年騰龍公司更進一步地增加Di II系列all-in-one變焦鏡頭的變焦功能。焦距18-250 mm的A18鏡頭就是在這一年問市。此鏡頭擁有驚人的13.9x變焦,更令人驚訝的是,它的鏡筒大小與其前身機型幾乎一般無二,而且重量僅30 多克。

同一年又發表了A20鏡頭,這是只all-in-one變焦鏡頭內建有騰龍公司研發多年的震動補償裝置(VC)。當時,震動補償已普遍使用於標準鏡頭及望遠變焦鏡頭。A20鏡頭是騰龍Di系列鏡頭,可用於全幅SLR數位相機。它的焦距是28-300mm,鏡筒只比先前機種略大略重些。因為它震動補償VC的效果相當於快門速度中的四個步驟,因此優於其他鏡頭。此外,騰龍獨家三線圈系統提供了非常卓越的震動補償效果,確保穩定的觀景窗影像,影像彷彿就像是貼在觀景窗上一樣。許多使用者對此突破性鏡頭內震動補償裝置深深著迷。

不久騰龍APS-C 數位SLR 相機專用的Di II系列all-in-one變焦鏡頭也加入了此震動補償裝置。2008年B003鏡頭上市, 除了內建有震動補償裝置外,B003鏡頭的焦距是18-270 mm,最大焦距超過了A18鏡頭,而且是15x變焦。鏡筒因為加入震動補償裝置加重了一些,但是也因為這項裝置,使用上更為舒適、方便。




 

傳統騰龍all-in-one變焦鏡頭使用直流電DC馬達,DC馬達不但非常符合成本效益,而且擁有成熟的控制技術,能充分解決操作上所有可能的問題。不過,馬達有時候太吵。因應這個問題,騰龍開始著手研發在all-in-one變焦鏡頭裝一全新的馬達,使用壓電裝置驅動自動對焦系統。新馬達壓電裝置按壓會變形的特性,是自動對焦系統能無聲動作的主要原因。馬達本身體積也很小,不佔空間,因此可以放置在鏡筒內。同時,騰龍也致力縮小VC裝置尺寸。最後,一只SLR 數位相機專用all-in-one 鏡頭B008終於誕生。

B008鏡頭能夠一如A18鏡頭精密輕巧,主要是因為使用壓電馬達及縮小了VC補償裝置尺寸。 它的尺寸同樣也適用於入門級SLR數位相機。由壓電馬達驅動的自動對焦系統,讓人幾乎感覺不到鏡頭的存在,B008鏡頭讓您能自然地拍攝畫面,是一支近乎理想的all-in-one變焦鏡頭。

騰龍all-in-one變焦鏡頭,從20年前研發出第一支71D鏡頭開始,經過不斷地研發演進,已經產生一系列先進精良的產品,B008就是其中之一。

 

▲Top

 

 

 

 
1992
 
     
   
     
 
1996
 
     
   
     
 
1999
 
     
   
     
 
2000
 
     
   
     
 
2001
 
     
   
     
 
2002
 
     
   
     
 
2004
 
     
   
     
 
2005
 
     
   
     
 
2006
 
     
   
     
 
2007
 
     
 


 
     
 
2008
 
     
   
     
 
2010